欢迎光临
|
|
2025年5月4日,Sun |
你是本站 第 70489206 位 访客。现在共有 在线 |
总流量为: 75028511 页 |
|
|
每日一作者简介 |
|
|
|
|
|
|
冯伉,魏州元城人。大历初,举五经,又举宏词,三迁膳部员外郎。使泽潞,不受币,德宗以其清可用,授醴泉令,为著谕蒙书以劝俗。韦渠牟荐为给事中,再领国子祭酒。卒赠礼部尚书。诗三首。
|
|
|
|
每日一诗词 |
|
|
|
|
|
|
现当代.佚名 |
|
|
|
诗词中的对偶, 叫做对仗。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, 这是“对仗”这个术语的来历。 对偶又是什么呢?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者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, 例如“抗美援朝”, “抗美”与“援朝”形成对偶。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, 又可以两句相对。 例如“抗美援朝”是句中自对, “抗美援朝, 保家卫国”是两句相对。 一般来讲对偶, 指的是两句相对。 上句叫出句, 下句叫对句。 对偶的一般规则, 是名词对名词, 动词对动词, 形容词对形容词, 副词对副词。 仍以“抗美援朝, 保家卫国”为例: “抗”、“援”、“保”、“卫”都是动词相对, “美”、“朝”、“家”、“国”都是名词相对。 实际上, 名词还可细分为若干类, 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对偶, 简称“工对”。 这里“美”与“朝”都是专有名词, 而且都是简称, 所以是工对;“家”与“国”都是人的集体, 所以也是工对。 “保家卫国”对“抗美援朝”也算工对, 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, 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。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, 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。 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, 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, 即使是复音词, 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, 容易造成对偶。 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, 那么, 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。 例如《易经》说: “同声相应, 同气相求。 ”(《易·乾文言》)《诗经》说: “昔我往矣, 杨柳依依;今我来思, 雨雪霏霏。 ”(《小雅·采薇》)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。 但是, 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, 而不是象《诗经》那样随便的。 这个规则是: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;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①。 因此, 象上面所举的《易经》和《诗经》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。 上面所举毛主席《长征》诗中的两句: “金沙水拍云崖暖, 大渡桥横铁索寒”, 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。 对联(对子)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, 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。 例如下面这副对子: 墙上芦苇, 头重脚轻根底浅; 出间竹笋, 嘴尖皮厚腹中空。 这里上联(出句)的字和下联(对句)的字不相重复, 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的: (仄)仄 平 平, (仄)仄(平)平平仄仄; (平)平(仄)仄, (平)平(仄)仄仄平平②。 就修辞方面来说, 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。 “墙上”是名词带方位词, 所对的“山间”也是名词带方位词。 “根底”是名词带方位词③, 所对的“腹中”也是名词带方位词。 “头”对“嘴”, “脚”对“皮”, 都是名词对名词。 “重”对“尖”, “轻”对“厚”, 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。 “头重”对“脚轻”“嘴尖”对“皮厚”, 都是句中自对。 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, 更显得特别工整了。 关于诗词的对仗, 在下文律诗的对仗及词的对仗中还要详细讨论, 现在先谈到这里。
|
|
|
|
|
|
|
|
|
感怀 |
唐五代 孟郊 |
|
秋气悲万物,惊风振长道。 登高有所思,寒雨伤百草。 平生有亲爱,零落不相保。 五情今已伤,安得自能老。晨登洛阳坂,目极天茫茫。 群物归大化,六龙颓西荒。 豺狼日已多,草木日已霜。 饥年无遗粟,众鸟去空场。 路傍谁家子,白首离故乡。 含酸望松柏,仰面诉穹苍。 去去勿复道,苦饥形貌伤。徘徊不能寐,耿耿含酸辛。 中夜登高楼,忆我旧星辰。 四时互迁移,万物何时春。 唯忆首阳路,永谢当时人。长安佳丽地,宫月生蛾眉。 阴气凝万里,坐看芳草衰。 玉堂有玄鸟,亦以从此辞。 伤哉志士叹,故国多迟迟。 深宫岂无乐,扰扰复何为。 朝见名与利,莫还生是非。 姜牙佐周武,世业永巍巍。举才天道亲,首阳谁采薇。 去去荒泽远,落日当西归。 羲和驻其轮,四海借馀晖。 极目何萧索,惊风正离披。 鸱鸮鸣高树,众鸟相因依。 东方有一士,岁暮常苦饥。 主人数相问,脉脉今何为。 贫贱亦有乐,且愿掩柴扉。火云流素月,三五何明明。 光曜侵白日,贤愚迷至精。 四时更变化,天道有亏盈。 常恐今已没,须臾还复生。河梁暮相遇,草草不复言。 汉家正离乱,王粲别荆蛮。 野泽何萧条,悲风振空山。 举头是星辰,念我何时还。 亲爱久别散,形神各离迁。 未为生死诀,长在心目间。有鸟东西来,哀鸣过我前。 愿飞浮云外,饮啄见青天。 |
|
|
|
|
【评论】 | 加入你的评论,请先登录。如果没有帐号, 按这里去注册一个新帐号。 |
返回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