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
|
|
2025年9月22日,Mon |
你是本站 第 74840504 位 访客。现在共有 在线 |
总流量为: 80487045 页 |
|
|
每日一作者简介 |
|
|
|
|
|
|
清著名文学家。字壬秋,又字壬父。湖南湘潭人。咸丰举人。太平军起义时曾依曾国藩军中。宣统年间赐输林院检讨,加侍讲衔。后到衡阳东洲船山书院主持教务,自王到东洲以后,船山书院更是名声大震,岳麓、城南、渌江等书院的高才学子纷纷南下,一时有“学在船山”之称。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。著有《湘军志》、《湘绮楼日记》,门人辑其诗文为《湘绮楼全集》。 幼颖慧,三岁识字。十九补诸生,有文名。与李篁仙等结“兰林词社”,号“湘五子”。治经通训故章句,二十余即有志著述;作《仪礼演》十三篇。咸丰丁巳,举本省乡试。以贫就食四方。尝主山东巡抚崇恩所。己未,礼闱报罢,大学士肃顺素钦其才,延馆于家,奉之若师保,机要咸与咨访,左文襄之狱因以得解。 值天下方乱,将帅多开幕府招致才俊,曾文正尤称好士,肃顺既败,乃走依文正祁门军。时幕下布衣或起家为藩臬,裸身来,归资巨万;先生独以客自居,不受事。说公屏仪节,虚衷延纳,重法以绳吏胥,严刑以殛好宄,多见采用。迨公益贵,宾僚率著籍称弟子;先生仍为客,往来军中,每旬月数日即归。会走谒文正于金陵节署,公未报,但遣使召饮。先生笑曰:“相国以我为餔餟来平!”迳携装乘小舟去,追谢弗及。盖文正丧归再出,遽变节为巽顺,虽复功成,勋业冠代,而先生笑其避事,文正且不自信也。又尝说胡文忠公据湘鄂独立,徐平发捻,逐清建夏,文忠谢不敏。复说文正日:“南洋诸埠,土皆我辟,而英、荷占之,且假道窥我,今士犹知兵,敌方初强,曷略南洋以蔽闽粤。”文正亦谢不敏。至是,知事成之由命,毁誉之无真,乃退息无复用世之志,惟出所学以牖后进。 丁文诚公宝桢礼重之,聘任成都尊经书院院长。至之日,进诸生而告曰:“治经于《易》,必先知易字含数义,不当虚衍卦名。于《书》,必先断句读。于《诗》,必先知男女赠答之辞,不足以颁学官,传后世。一洗三陋,乃可言《礼》。《礼》明然后治《春秋》。”又曰:“说经以识字为贵,而非识《说文解字》之字为贵。”又曰:“文不取裁于古则亡法,文而毕摹乎古则亡意。”当清李,蜀学晦塞,久鲜通儒,闻先生言,始知研诵注疏诸史文选等。院生日有记,月有课,暇则习礼,──若乡饮投壶之类,──三年而士风丕变。其后廖平、戴光、胡从简请人,蔚为经师,咸守家法,较之诂经、学海所造就者殆有过无不及焉。蜀学成,还生长沙校经书院,继移衡州船山书院,而所得士少逊于蜀矣。 宣统间,湘抚岑春蓂以所著诸书奏闻,得旨赐翰林院检讨晋侍读。入民国,征为国史馆馆长。甫发凡起例,遽卒。年八十八。 先生于学,初由礼始,考三代之制度,详品物之所用,然后达《春秋》微言,张公羊,申何学。见夫乾嘉来学者习注疏文章,皆法郑、孔,有解释,无纪述,重考证,略论辩,读者竟十行辄隐几卧,慨然曰:“文者,圣之所托,礼之所寄;史赖之以信后世,人赖之以为语言。词不修则意不达,意不笔则艺文废,俗且反乎混饨。况乎孳乳所积皆仰观俯察之所得。字曰文,言其若在天之星象,在地鸟兽蹄迹之迹,必其灿然者也。今著此,文之道几乎息矣!”故其为文,悉本《诗》、《礼》、《春秋》,而通乎庄生之旨;汪洋纵肆,曲直而达之于理,使闻者有所解悟,发其蒙而悦其心。末世争利,则言利害人心,其祸有甚于杀;群言淆乱,则推拨乱之道,其要必本诸修身。括中外之学说,探赜索隐,举折衷于圣人。昧者不察,或以为滑稽玩世,或以为高远不中世情,莫知微妙去通,薪传之所自来,徒赏其文辞,目为文士;而通经致用,悲天悯人之衷,自弱冠以至旄期无一日而或息者,虽及门问学之士,朝夕相处,或莫之能喻也。 所著《周易说》十一卷,《尚书笺》三十卷,《尚书大传补注》七卷,《诗经补笺》二十卷,《礼经笺》十七卷,《周官笺》六卷,《礼记笺》四十六卷,《春秋公羊传笺》十一卷,《论语训》二卷,《尔雅集解》十九卷,凡皆简要,而兼采今古。《湘军志》十六卷,是非之公,推唐后良史第一。《庄子注》二卷,《墨子注》七卷,《鹖冠子注》一卷,《楚词释》十一卷,亦多新义。《文集》八卷,散体溯源董、贾,骈偶不沿六朝纤靡。《诗集》十四卷,有步兵、太冲之风。更辑《八代诗选》若干卷,《唐诗选》十三卷。群弟子复述绪论,仿《郑志》作《王志》二卷。合刊为《湘绮楼全书》。余稿尚多,末投梓。
|
|
|
|
每日一诗词 |
|
|
|
|
|
|
南宋.陈亮 |
|
|
|
闹花深处层楼, 画帘半卷东风软。 春归翠陌, 平莎茸嫩, 垂杨金浅。 迟日催花, 淡云阁雨, 轻寒轻暖。 恨芳菲世界, 游人未赏, 都付与、莺和燕。 寂寞凭高念远, 向南楼一声归雁。 金钗斗草, 青丝勒马, 风流云散。 罗绶分香, 翠绡封泪, 几多幽怨? 正销魂又是, 疏烟淡月, 子规声断。 |
|
|
|
|
|
|
|
|
北青萝 |
唐五代 李商隐 |
|
残阳西入崦,茅屋访孤僧。 落叶人何在,寒云路几层。 独敲初夜磬,闲倚一枝藤。 世界微尘里,吾宁爱与憎。 |
|
|
【注释】
崦:指日没的地方。崦嵫,见《山海经》:“鸟鼠同穴山西南曰崦嵫,下有虞泉,日所入处。” 访孤僧:指拜访高僧。 初夜:初更。 磬:打击乐器名。 一枝藤:一根藤手杖。 “世界”句:《法华经》中有“三千大千世界全在微尘中。” 人何在:不知人在何处。
|
| 【评析】 | 诗是写寻访孤僧顿悟禅理之事。首联点出造访的时间;颔联写寻访孤僧的过程;颈联写黄昏时才寻到;尾联是抒发感慨。访的是孤僧,因而以“独敲”、“一枝”、“人何在”等点出“孤”僧悠然出世的情态。并引用佛家典据,抒发诗人意欲摆脱俗世尘网,追求清寂澄沏境界的心态。
诗人领悟到“大千世界,全在微尘”(《法华经》),更衬出孤僧高洁的心灵。 | | 【白话译文】 | 残阳缓缓向西边沉下,去山间茅屋拜访一位高僧。落叶萧萧,不知人在何处;寒云漠漠,山径曲折盘升。暮色已浓,是谁独自把晚磬敲响?藤杖闲倚,半山腰示现了老僧的身影。整个世界只不过微尘一粒,万事皆空,我又何必执着于人生爱憎! |
|
【评论】 | ian12338 (9/10/2009 8:03:24 AM, IP:60.x.x.22) | 陈章甫是个很有才学的人,原籍不在河南,不过长期隐居嵩山。他曾应制科及第,但因没有登记户籍,吏部不予录用。经他上书力争,吏部辩驳不了,特为请示执政,破例录用。这事受到天下士子的赞美,使他名扬天下。然其仕途并不通达,因此无意官事,仍然经常住在寺院郊外,活动于洛阳一带。这首诗大约作于陈章甫罢官后登程返乡之际,李颀送他到渡口,以诗赠别。前人多以为陈章甫此次返乡是回原籍江陵老家,但据诗中所云“旧乡”、“故林”,似指河南嵩山而言。诗中称陈章甫为“郑国游人”、自称“洛阳行子”,可见双方同为天涯沦落人,情意是很密切的。
诗的开头四句,轻快舒坦,充满乡情。入夏,天气清和,田野麦黄,道路荫长,骑马出门,一路青山作伴,更怀念往日隐居旧乡山林的悠闲生活。这里有一种旷达的情怀,显出隐士的本色,不介意仕途得失。然后八句诗,用生动的细节描绘,高度的艺术概括,赞美陈章甫的志节操守,见出他坦荡无羁、清高自重的思想性格。前四句写他的品德、容貌、才学和志节。说他有君子坦荡的品德,仪表堂堂,满腹经纶,不甘沦落草野,倔强地要出山入仕。“不肯低头在草莽”,显然指他抗议无籍不被录用一事。后四句写他的形迹脱略,胸襟清高,概括他仕而实隐的情形,说他与同僚畅饮,轻视世事,醉卧避官,寄托孤云,显出他入仕后与官场污浊不合,因而借酒隐德,自持清高。不言而喻,这样的思想性格和行为,注定他迟早要离开官场。这八句是全诗最精采的笔墨,诗人首先突出陈的立身坦荡,然后写容貌抓住特征,又能表现性格;写才学强调志节,又能显出神态;写行为则点明处世态度,写遭遇就侧重思想倾向。既扣住送别,又表明罢官返乡的情由。“长河”二句是赋而比兴,既实记渡口适遇风浪,暂停摆渡,又暗喻仕途险恶,无人援济。因此,行者和送者,罢官者和留官者,陈章甫和诗人,都在渡口等候,都没有着落。一个“未及家”,一个“空叹息”,都有一种惆怅。而对这种失意的惆怅,诗人以为毋须介意,因此,末二句以试问语气写出态炎凉,料想陈返乡后的境况,显出一种泰然处之的豁达态度,轻松地结出送别。
就全篇而言,诗人以旷达的情怀,知己的情谊,艺术的概括,生动的描写,表现出陈章甫的思想性格和遭遇,令人同情,深为不满。而诗的笔调轻松,风格豪爽,不为失意作苦语,不因离别写愁思,在送别诗中确属别具一格。
(倪其心)
|
| ian12338 (9/10/2009 8:02:10 AM, IP:60.x.x.22) | 听说故乡旧友众多,不知你罢官归去将要如何?---听说故乡旧友众多,你现在罢官后,他们是否还会认你这个朋友啊! |
| ian12338 (9/10/2009 8:00:40 AM, IP:60.x.x.22) | 这里“郑国游人”当指送陈章甫,指其河南隐居地嵩山。
而“洛阳行人”当指李颀,现为官河南洛阳。 |
| 加入你的评论,请先登录。如果没有帐号, 按这里去注册一个新帐号。 |
返回
|
| |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