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
|
|
2025年8月6日,Wed |
你是本站 第 73663463 位 访客。现在共有 在线 |
总流量为: 78845433 页 |
|
|
每日一作者简介 |
|
|
|
|
|
|
赵令畤(1051-1134) 字德麟,太祖次子燕王德昭之玄孙。哲宗元佑时签书颍州公事。与秦观、朱服、李之仪等人因接近苏轼,遭致新党排斥。后为右朝请大夫,改右监门卫大将军,管州防御使,迁洪州观察使。绍兴初,袭封安定郡王。卒赠开府仪同三司。其词凄婉柔丽,极近秦观。有《侯鲭录》、《聊复集》。《聊复集》今不传,有赵万里辑本。
|
|
|
|
每日一诗词 |
|
|
|
|
|
|
唐五代.刘禹锡 |
|
|
|
今日油幢引, 他年黄纸追。 同为三楚客, 独有九霄期。 宿草恨长在, 伤禽飞尚迟。 武昌应已到, 新柳映红旗。
|
|
|
|
|
|
|
|
|
游子吟 |
唐五代 孟郊 |
|
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。 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。 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。 |
|
|
【注释】
寸草心:小草的嫩心,比喻游子的心。 晖:阳光。比喻母爱的温暖。 线:指针线。 游子:指出行的儿子。 密密:指密密的针脚。 恐:担心。
|
| 【评析】 | 这是一首伟大母爱的颂歌。诗中以白描的手法歌颂了伟大的人性美——母爱。诗的开头两句,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。中间两句通过一个缝衣的特写镜头,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,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。虽无言无泪,却满溢着爱的深情,扣人心弦,催人泪下。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,以通俗形象的比喻,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,将平常的母子之情升华为世间知恩厚报的真挚感情。全诗纯用白描手法,无华丽的词藻,亦无琢饰,于清新流畅、淳朴素淡的语言中深寓哲理,情真意切,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,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,千百年来脍炙人口,历久弥新。
本诗题下,诗人有自注:“迎母溧上作”,系孟郊居官溧阳时的作品。苏轼论及孟郊的诗有“诗从肺腑出,出辄愁肺腑”之评价,系指这样的诗。由于该诗亲切而真诚地吟颂了既普通又伟大的人性美——母爱,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能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。这首诗清新流畅,诗味醇美。 | | 【白话译文】 | 慈母手中的针线呵,游子身上的寒衣。临行之前,密密的针脚缝进多少盼子早归的温情印记。儿女的孝心就像那小草,怎能报答慈母春晖般的深恩厚意! |
|
【评论】 | 加入你的评论,请先登录。如果没有帐号, 按这里去注册一个新帐号。 |
返回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