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欢迎光临
|
|
| 2025年11月7日,Fri |
你是本站 第 76337210 位 访客。现在共有 在线 |
| 总流量为: 82439128 页 |
|
|
| 每日一作者简介 |
|
|
|
|
|
|
戴叔伦(732-789)唐代著名诗人。字幼公,一作次公。润州金坛(今江苏金坛县)人。曾先后出任新城县令,东阳县令,江西节度使府留后,抚州刺史,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、本管经略使。后上表请为道士,不久病卒。其诗题材广泛,虽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之情,但也不乏描写农村生活,反映社会动乱、人民疾苦和边塞生活之作。原集散佚,现有明人所辑《戴叔伦集》。
|
|
|
|
| 每日一诗词 |
|
|
|
|
|
|
魏晋.曹操 |
|
|
|
周西伯昌, 怀此圣德。 三分天下, 而有其二。 修奉贡献, 臣节不隆。 崇侯谗之, 是以拘系。 后见赦原, 赐之斧钺, 得使征伐。 为仲尼所称, 达及德行, 犹奉事殷, 论叙其美。 齐桓之功, 为霸之首。 九合诸侯, 一匡天下。 一匡天下, 不以兵车。 正而不谲, 其德传称。 孔子所叹, 并称夷吾, 民受其恩。 赐与庙胙, 命无下拜。 小白不敢尔, 天威在颜咫尺。 晋文亦霸, 躬奉天王。 受赐圭瓒, 秬鬯彤弓, 卢弓矢千, 虎贲三百人。 威服诸侯, 师之所尊。 八方闻之, 名亚齐桓。 河阳之会, 诈称周王, 是其名纷葩。
|
|
|
|
|
|
|
|
|
|
咏谈容娘 |
| 唐五代 常非月 |
|
举手整花钿,翻身舞锦筵。 马围行处匝,人压看场圆。 歌要齐声和,情教细语传。 不知心大小,容得许多怜。 |
|
|
|
|
| | | 【评析】 | 《踏摇娘》是起源于南北朝时代的一种歌舞性戏剧表演,盛行于唐代,俗又讹称为「谈容娘」。 崔令钦《教坊记》载之甚详:「北齐有人姓苏,鼻包鼻,实不仕,而自号为郎中。嗜饮酗酒,每醉辄殴其妻,妻含悲诉于邻里。时人弄之(表演这故事),丈夫著妇人衣,徐步入场行歌,每一叠,旁人齐声和之云: 『踏摇和来,踏摇娘苦和来。』以其且步且歌,故谓之『踏摇』,以称其冤,故言『苦』。及其夫至,则作殴斗之状,以为笑乐。今则妇人为之,遂不呼『郎中』,但云『阿叔子』,调弄又加典库(当铺),全失其旨。或呼为『谈容娘』,又非。」常非月生平不详,只知道他作过西河尉,《全唐诗》存诗一首。 但就是他仅有的这篇作品,却以别具一格的取材和细致入微的刻划,成为惹人注目的一首唐诗。 《踏摇娘》这种歌舞剧有两个角色,而主角则是一位能歌善舞,却遇人不淑的女性。 她的丈夫是个容貌丑陋、脾气火暴的酒鬼,自己官运不通,老拿老婆出气。 可知剧中女角好比「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」,很容易博得观众的同情「举手整花钿,翻身舞锦筵。」 诗一开始就描绘了剧中人美丽堪怜的形象。 锦筵是舞台陈设,而一举手、一翻身两个动作,则暗示了这位女角色艺双绝,惹人怜爱。 「马围行处匝,人压看场圆」。 这两句展示了看场热闹拥挤的情形。 这是一场露天表演,「 行处」「看场」,即「剧团」扯开的场子。 在最外围,拴着一圈儿马,想必是「剧团」的牲口,或者也有观众托管的马匹。 而内圈则由观众密密匝匝地围成,「压」一作「簇」,形容人数众多,实在热闹。 通过这样的阵容和场面,可以想见那表演一定十分精彩。 「歌索齐声和,情教细语传。」这两句诗笔一转,承一、二句继续写。 如果说第一、二句写的是演员的做功,这两句则侧重于说唱功夫。 歌舞剧唱做兼重,有声还须有色。 而《踏摇娘》唱法特点是主角每唱完一段,后台便要齐声帮腔赞和,每当踏摇和来(『和来』二字当系泛声无实义),踏摇娘苦和来」的合唱一起,观众的情绪便被调动起来,满堂喝采。 这就是「歌索齐声和。」但细微的表情,还得靠女主角用道白传出,此时全场哑静,洗耳静听。 这就是「情教细语传」了。 这细语所传之情不是别的,就是红颜薄命,惨遭摧残的苦情。 在中国文化史上,苦戏较之悲剧或喜剧,更能博得中国市井小民的同情之泪。 所以诗人最后借梁陈诗人之句慨叹道:「不知心大小,容得几多怜?」「大小」是个疑问词,即「有多大」的意思(同类词有「早晚」—— 「多久」, 「多少」、「近远」等)。 二句概括了《踏摇娘》(即谈容娘)这一苦剧产生的独特的审美效果。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一个成功之处,即它不止着眼于描写表演本身,而适当地涉及了剧场的环境氛围的描写。 这不仅给戏剧史提供了宝贵资料,就诗论诗,也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。 此外,写表演的诗句,被分割于首联与颈联,且各有侧重。 这样写,时空处理极为灵活,增大了诗的容量,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。 |
| |
| 【评论】 | | 加入你的评论,请先登录。如果没有帐号, 按这里去注册一个新帐号。 |
|
返回
|
|
|
|